辣椒,可以說是餐桌上最具存在感的調味品之一。有人離不開那股火辣勁,覺得無辣不歡;也有人避之不及,擔心辣味刺激腸胃。長期以來,關于辣椒的爭論一直存在。
不過,最近一項基于中國多民族隊列的大型縱向新研究,為這個問題帶來了新的答案:規律攝入辛辣食物的人群,在多器官系統的生物衰老速度上往往更慢,尤其是在代謝和腎臟系統方面表現明顯[1]。這意味著,它可能正在悄然影響我們身體的衰老節奏。
經常吃辣的人,
生物學層面的衰老是否真的更慢?
辣為何可能牽動我們的“身體時鐘”?
其實,這關鍵在辣椒素與 TRPV1 受體的互動:這種刺激不只停留在舌尖,它會牽引鈣離子內流、炎癥通路與代謝信號,進而影響能量利用、血脂與血糖等與衰老密切相關的環節[2]。有了這條生物學線索,才有意義去追問:經常吃辣的人,生物學層面的衰老是否真的更慢?
為回答這個問題,研究者從中國多民族隊列(CMEC)里選取了 7,874 名完成基線與隨訪的成年人,以過去一個月的吃辣頻率作為暴露,分析心肺、代謝、肝臟、腎臟的綜合生物學年齡變化[1]。
結果相當耐人尋味:與很少或不吃辣的人相比,每周吃辣 3–5 次的人,綜合生物學年齡的加速值下降約 0.69 歲;每周 6–7 次的降幅約 0.32 歲,1–2 次下降不顯著[1]。分系統看,優勢更集中在代謝和腎臟:每周 3–5 次與更慢的代謝系統老化(-0.76 歲)和腎臟老化(-1.89 歲)相關,而心肺與肝臟的差異較小或不穩定。
研究還提示女性、漢族、總體飲食更健康的人群,關聯更為突出,且多項敏感性分析下結果保持穩健。
那么,為什么“3–5 次/周”效果更優呢?一方面,TRPV1 在腎臟、脂肪與血管內皮等部位的分布與功能,可能讓適度的辣椒素刺激更利于鈉排泄、脂質與葡萄糖代謝及內皮功能,從而在“代謝—腎臟”軸上更易體現為生物年齡變慢;[1,2]另一方面,過于頻繁的強刺激可能導致 TRPV1 去敏化與生物利用度的天花板效應,收益不再遞增,這與觀察到的閾值效應相吻合。[1]
不過需要強調的是,這是一項觀察性縱向研究,已盡力控制混雜,但仍無法等同因果關系。
看到這里,辣椒與健康之間的關系,似乎遠比我們以為的復雜:它既可能是保養良方,也可能在過量時帶來負擔。于是問題來了:辣椒究竟是健康護符,還是暗藏風險的陷阱?要回答這個問題,就需要把不同研究的證據放到一起對照。
嗜辣,有利有弊
在一項覆蓋近 50 萬人、長達 12 年的中國前瞻性研究[3]中,規律吃辣的人,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普遍低于幾乎不吃辣的人群,尤其在缺血性心臟病和重大冠心事件方面,這種關聯表現得更為明顯。研究者認為,辣椒素可能通過改善血管內皮功能、調節炎癥反應來起作用,這讓無辣不歡的習慣看起來似乎還帶著幾分心臟保護色彩。
與之呼應的還有一篇整合性綜述[2]指出,辣椒素不僅在代謝調控上發揮積極作用,還可能具備抗氧化及神經保護潛力。這些證據讓人對辣椒的健康價值多了一份期待。
但另一面研究卻提醒我們要謹慎嗜辣。在中國西南地區的一項橫斷面研究[4]中,吃辣頻率越高的人群,超重和肥胖的比例越大,當吃辣達到幾乎天天的程度時,肥胖風險甚至成倍增加,這和吃辣同時往往高油高鹽有關。而且上述綜述[2]還指出,高劑量或長期過量攝入辣椒素可能對胃腸道產生刺激,表現為反流癥狀加重或食管黏膜屏障受損的風險,尤其是在已有胃食管反流病(GERD)或胃腸道敏感性較高的人群中更為突出。
更有意思的是,從心理層面看,辣椒的吸引力并不僅僅依賴味蕾。一篇心理學實驗[5]顯示,在年輕女性群體中,感知壓力水平與吃辣的渴望呈現 U 型關系:當壓力幾乎沒有或處于極高水平時,吃辣的欲望最強烈,而這種欲望往往由吃辣帶來的積極情緒體驗所推動。換句話說,辣椒不僅是一種食物,更像是一種情緒安慰劑:它能在低谷時帶來刺激與興奮,在高壓下提供短暫的釋放。
因此,辣椒既不是單純的健康護符,也不是危險的飲食陷阱。它更像一面鏡子,映照出個體的身體狀態與心理需求。
如何科學看待吃辣?
辣椒給身體帶來的效應,并非簡單的好與壞,而是取決于頻率、個體差異以及所處情境。前文研究提示,每周 3–5 次的適度頻率或許最有利于身體節奏的穩定[1],這意味著規律性比零星嘗試或過量沉迷更關鍵。
不過,群體間差異同樣值得關注。在一些地區的調查中,吃辣往往與高油高鹽的飲食方式相伴,這使得過量嗜辣人群更容易面臨肥胖風險[4]。對代謝較快、消化系統健康的人來說,辣椒可能是飲食里的助力。但是對本就有肥胖、痛風或胃腸敏感的人,過量吃辣更容易雪上加霜。
除了身體層面,辣椒在心理層面也有獨特作用。它能在低谷時帶來刺激與興奮,在高壓下提供短暫釋放,因此常常成為一種情緒出口。但如果把它當成唯一的解壓方式,就可能走向另一種依賴。
科學看待吃辣,并不意味著給它貼上“有益”或“有害”的標簽,而是學會與它保持一種平衡。適度的頻率、合適的人群、健康的烹飪方式,再加上對情緒層面的自我覺察,才能讓辣椒真正成為生活里的調味師,而不是潛在的負擔。
參考文獻
[1]Zhang N, Hong F, Xiang Y, et al. Spicy food consumption and biological aging across multiple organ systems: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from the China Multi-Ethnic cohort. Nutr J. 2025;24(1):86.
[2]Doligalska M, Zieliński D, Bachoń E, et al. Health implications of capsaicin: Weighing the benefits and risks of spicy foods—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. Med Sci. 2025;29:e16ms3515.
[3]You D, Sun D, Zhao Z, et al. Spicy food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vascular disease: Evidence from a large-scale Chinese prospective cohort of 0.5 million people. Chin Med J (Engl). 2025;138(14):1696-1704.
[4]Xiong H, Zhao P, Ma F, et al. Spicy food intake and overweight/obesity in rural Southwest China: findings from a cross-sectional study. Front Nutr. 2025;12:1526775.
[5]Qiu H, Rui Y, Zhang Y, et al. The curvi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stress and spicy food craving in young females: A non-linear mediation effect of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of spicy food consumption. Food Qual Prefer. 2025;126:105412.
策劃制作
作者丨蔣永源 第三軍醫大學內科碩士
審核丨張宇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/博士、國家健康科普專家、中國醫師協會健康傳播工作委員會委員
責任編輯:高瑋怡辣椒
聲明:版權作品,未經《環球人物》書面授權,嚴禁轉載,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。
我要糾錯